苏薯3号:原系号83-1-289,系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1983年从徐薯18x群力2号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。1990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。 特征特性:顶叶、叶均为绿色,叶形心脏形带齿,叶片大(12.5厘米x13.8厘米),叶脉浓紫,叶柄绿,柄基波紫,柄长30厘米,茎色绿带紫,茎端茸毛多,中蔓型,最长蔓长172厘米,茎粗9毫米,节间长4厘米,基部分枝8个。薯皮红色,薯肉白色,薯皮光滑,薯块纺锤形。薯块萌芽性好,出苗早,苗量多,栽插返苗快,茎叶生长势旺盛。株型疏散,中期生长快持续期长,后期下部叶片易黄衰。结薯迟,中后期膨大快,结薯整齐集中,上薯率较高,单株结薯5个-7个。春夏薯型,耐肥,耐渍,不耐旱,高抗根腐病,感茎线虫病,耐贮性中等。薯块烘干率29.6%,比徐薯18高1.26%,薯干淀粉含量68.7%-73.6%,鲜薯可溶性糖含量3.16%,粗蛋白质2.04%,粗纤维2.21%,熟食味中上等。分布地区及利用 价值:适于长江流域肥水较好条件的地区种植,目前已在江苏、安徽省北部及河南省部分地区推广种植。一般亩产1795千克-2173千克,平均较徐薯18增产10%,是工业原料用和饲料兼用型品种。 栽培要点;稀排种,培育壮苗,排种密度15千克/平方米,每亩密度3000株-4000株,注意增施肥料,后期如较干旱应适当灌溉。 豫薯3号:原系号25-71,由河南省漯河农业科学研究所1980年从徐州941x新大紫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。1989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。 特征特性:顶叶及叶绿色,叶心脏形,叶片大,叶脉微紫色;叶柄绿色,长17厘米,茎绿色,粗7毫米;短蔓型,最长蔓长110厘米.茎端茸毛少,节间长6厘米,基部分枝6个-9个,薯块长纺锤形,薯皮红色,薯肉白色;薯块萌芽性优,幼苗和茎叶生长势强,结薯早而较集中;耐湿性强,耐早性中等,高抗茎线虫病,抗根腐病,较抗黑斑病,耐贮藏。薯块烘干率27%-30%,薯干淀粉含量59.57%;粗纤维3.82%,还原糖23.5%,熟食味中等。分布地区及利用价值:已在河南省漯河、许昌、平顶山及河北省唐山等地区推广。产量较徐薯18产15%以上。 栽培特点:春夏种植皆宜,更适于丘陵、山地春薯区和茎线虫病区种植。每亩密度春薯2500株一3000株,夏薯3000株-3500株,并要注意浅栽。 豫薯9号:原系号平2-25,是由河南省平顶山市农科所与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豫薯7号为母本,绵粉1为父本,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。1995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。产量表现:平均亩产2300千克左右,比徐薯18增产20%以上,烘干率25%以上,稍低于徐薯18。 特征特性:顶叶绿色,叶片浅复缺刻形,中长蔓,茎色绿;薯块纺锤形,薯皮紫红,薯肉白色。高抗根腐病和茎线虫病,中抗黑斑病,耐早耐瘠薄。 栽培要点:①春、夏薯均可种植,以春薯为好。②适宜不同地力水平,特别是丘陵早薄地种植。③起埂栽植,配方施肥。④密度以每亩3500株为宜。 苏薯7号(徐54―1):系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以济薯10号为母本,ais0122-2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于1996年育成的。1992年-1996年33点次试验结果平均亩产2 181.4千克,比对照徐薯18增产18.2%,薯干增产15.5%。亩产鲜薯2300千克-2500千克。 特征特性:顶叶绿色,叶心脏形,叶脉紫色,茎色绿带紫;蔓中长,分枝5个-7个,生长势强;薯皮红色,光滑,薯肉白色,薯块纺锤形,干率29.9%;结薯整齐,单株结薯数4块-5块,上薯率高,薯块膨大快,后劲大;萌芽性好,出苗快、多,薯苗健壮,采苗量大。高抗根腐病、茎线虫病,感黑斑病,耐早性强。 栽培要点:培育适龄壮苗,排种量控制在18千克/平方米左右,及时将足龄苗栽入采苗圃;合理施肥,基肥氮、磷肥配合,控制追肥,防止旺长;适于山区及早地种植,平原洼地要做好田间排水工作,以排涝除渍;适宜根腐病和茎线虫病地区种植。 鲁薯3号:原系号79―555与79―709,又名烟薯13号,系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78年从徐薯18x美国红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。1989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。 特征特性:顶叶绿色,地上部茎叶均为绿色,叶尖心脏形,叶片较大,叶柄长21厘米,茎端茸毛多,茎粗7毫米;中蔓型,最长蔓长213厘米,基部分枝10个;薯皮紫红色,薯肉白色,薯块纺锤形;薯块萌芽性较优,出苗数量较多,苗粗壮,栽后返苗快,分枝封垄早,田间长势强,蔓叶增重快,t/r值较大,薯块后期膨大快;能抗多种病害,即抗茎线虫病、根腐病、黑斑病,根结线虫病,抗旱耐瘠性强,适应山地生长,但耐涝性差;耐贮藏;薯块烘干率25.9%,薯干淀粉含量63.39%,可溶性糖7.82%,粗蛋白质4.78%,粗纤维4.28%,茎、叶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0.89%和26.02%。分布地区及利用价值:本品种主要分布于山东省烟台、河南省洛阳市和河北省卢龙等地,适合在各种病害同时为害的地块种植,增产显著。另外,本品种茎叶产量高,较徐薯18高57.0%,茎叶蛋白质含量较高,茎叶增重快,具有饲用价值。 栽培特点:适合山丘有一种或多种病害同时发生的田地栽种,育苗宜采用高温催芽法,以利早萌芽,多出苗。 鲁薯7号: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以南丰为母本,918为父本,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。该品种多抗性突出,抗根腐病、黑斑病和茎线虫病。全国北方2年区试结果,鲜薯亩产1499.7千克,比徐薯18减产0.02%;薯干亩产455.6千克,薯18增产4.07%;淀粉亩产294.3千克,比徐薯18增产5.49%。该品种叶片均为绿色,茎色绿带紫,叶心脏形;薯块纺锤形,薯皮色紫红,薯肉淡黄色,烘干率30.01%,淀粉率19.74,抗旱性、萌芽性好,适宜多病干旱地区种植。 豫薯6号:系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郑红2为母本,禺北白为父本,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。1991年5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,1993年11月通过国家审定;1994年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。该品种使用及淀粉加工用均可。其突出特点表现在:①高产、稳产,适应性广。夏薯平均亩产2500千克,比徐薯18增产15%以上。②早熟。栽后100天亩产鲜薯达2000千克,比徐薯18增产18%,可早收15天。③多抗。抗黑斑病、茎线虫病,较抗根腐病,且抗旱、耐肥。④品质好,含多种微量元素及胡萝卜素,是良好的营养保健食品;烘干率27.6%;茎叶含蛋白质高,是较好的青饲料。⑤薯蔓短,株型紧凑,适于与玉米、小麦、烟叶等作物间作套种。 特征特性:顶叶绿色,叶脉紫色,叶片心脏形,茎长1米-1.5米,茎色绿;薯块纺锤形,薯皮紫红,薯肉淡黄;熟食味中上等。 栽培要点:①育苗时排薯宜稀,20千克/平方米左右。②生育期100天以上。③密度为:春薯每亩3500株-4000株,夏薯4000株-4500株。④春、夏薯均可种植。⑤不宜在重根腐病地区种植。 豫薯7号:系河南省泌阳县农科所与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共同以南丰为母本,以徐薯18选78-28为父本,杂交选育而成的。1991年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。该品种的突出优点是:淀粉率高,淀粉增产明显,萌芽快,耐贮性好。产量表现:夏薯试验每亩鲜产1721.4千克,薯干570千克,淀粉389千克,分别比徐薯18增产4.4%、17.8%、22.8%;春薯产量可达3000千克。 特征特性:顶叶紫色,叶心脏形,蔓长中等(平均1.5米),薯皮紫红色,薯肉白色;淀粉率高、质量好,薯块纺锤形且整齐,大薯率高;较耐肥水,耐瘠薄,抗旱,适应性较广,中抗黑斑病及茎线虫病,不抗根腐病。烘干率30%-35%,淀粉率20%-25%。 栽培要点:①适宜春夏薯无根腐病区种植。②起埂栽插。③每亩种植3000株-4000株。④适合无根腐病地区各种肥力条件的地块种植。 豫薯8号:是由洛阳市农科所以蓬尾为母本,以小白藤为父本,杂交选育而成的。1993年4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。突出优点是:淀粉产量和薯干增产明显,高抗根腐病,中抗茎线虫病,耐旱耐瘠,而且食味好。产量表现:夏薯试验每亩鲜产1804千克,薯干529.5千克,淀粉400.7千克,分别比徐薯18增产4.6%、13.8%、11.3%;春薯产量更高。 特征特性:顶叶绿色,叶浅复缺刻形,中长蔓(平均2米),薯皮紫红,薯肉白色,薯块呈纺锤形,耐贮藏;烘干率平均33.1%,淀粉率平均22.5%,薯干品质较好。 栽培要点:①适宜中低产区种植。②栽植密度每亩3000-3500株。③选择无茎线虫病区种植。 豫薯12号:原系号宛89-139,是河南省南阳市农科所以徐78-28作母本,以群力2号为父本,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。1997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。 特征特性:顶叶色绿,叶脉色紫,茎色绿带紫,叶形浅复缺刻,叶面有凸起,中长蔓;单株结薯2个-3个,薯块纺锤形,紫皮白肉,结薯集中整齐;大中薯率高,烘干率29.3%,淀粉含量高,相当于徐薯18,富含可溶性糖(5.36%)和蛋白质(5.68%),食味好;耐早、耐涝、耐瘠,抗根腐病,中抗茎线虫病,不抗黑斑病。产量表现:该品种于1993年-1995年连续3年参加省区试,1996年参加省生产试验,鲜产、干产均居第一位。夏薯一般亩产2400千克,较对照种77-6增产20%左右;薯干一般亩产700千克,较对照种增产20%左右。 栽培要点:起垄种植,单双行均宜。栽插密度:春薯每亩不低于3000株,夏薯每亩不低于3500株。应注重有机肥的施用。适于河南省各地春夏薯区种植。 绵粉1号:原系号82-1564,是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2年从79-14x79―96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。 特征特性:顶叶紫色,叶浓绿色,叶形心脏带齿,叶片大、叶脉紫色,叶柄绿色,柄长15厘米,茎色绿带紫,茎粗0.8厘米,最长蔓长150厘米,茎端茸毛少,节间长6厘米,基部分枝8个-10个;薯皮黄色,薯肉黄白色,薯块下膨纺锤形;薯块萌芽性好,幼苗生长势中等,分枝多,株型疏散;长势中等,结薯早而集中,结薯位置浅,上薯率高;诱导开花性好;耐旱性较强,耐湿、耐瘠性差,较抗黑斑病,耐贮藏性中等;薯块烘干率37.7%,薯干淀粉含量71.3%,可溶性糖7.41%,粗蛋白质4.94%,粗纤维2.56%;熟食味差,味甜。可在四川省绵阳、河南省社旗县等地作淀粉品种开发利用。鲜薯亩产较徐薯18减产10%以上,淀粉亩产比徐薯18增产20%。 栽培要点:耐瘠性较差,适宜无根腐病区、肥力较好的丘陵区和排水较好的平原区作春夏薯栽种。每亩密度3500株-4000株。施足底肥,薯块膨大期增施追肥。 遗字306:是由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1983年从南丰x徐薯18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。 特征特性:叶绿色,叶片心脏形,叶脉紫色,叶柄绿色,柄长18厘米;茎色绿带紫,茎粗6毫米,茎端茸毛多,节间长6厘米,最长蔓长346厘米,基部分枝10个;薯皮紫红色,肉淡黄色,薯块长纺锤形,无条沟;薯块萌芽性好,栽后返苗快,生长势强,后期不早衰,但在肥水充足条件下易徒长;耐旱性极强,抗黑斑病,耐贮藏;薯块烘于率33.o%,淀粉含量26.3%,可溶性糖3.34%,粗蛋白质1.84%,氨基酸总量为3.705%,粗纤维1.66%;熟食味甜面且带香味;产量比徐薯18增产8.2%,薯干增产22.8%,淀粉增产28.3%;已在安徽、河南等地引种推广,淀粉颗粒大而均匀,是食用和工业兼品种。 栽培要点:在平原肥水条件较好的无根腐病地区种植,增产潜力大,每亩密度3000株-3500株。也适于山坡丘陵旱涝地,每亩密度4000株-5000株。 郑02-21:是由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济78066为母本,绵粉l号为父本,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。该品种突出优点是抗多种病害(如抗茎线虫病、高抗根腐病),抗旱,淀粉增产明显,萌芽性好,适宜多病区淀粉加工和商品苗场需求。亩产鲜薯 2043.1千克,薯干亩产616.0千克,淀粉亩产406.0千克,分别比徐薯18增产11.5%、11.4%、11.5%。烘干率29.8%,淀粉率19.6%。薯干品质优良,熟食味较好。 特征特性:顶叶绿色,叶脉绿带紫色,茎色绿,叶片深复缺刻,叶片较大,蔓长中等,地上部长势强。薯块纺锤形,薯皮紫红色,薯肉白。耐贮藏;且萌芽性特好。 栽培要点:①适宜河南省各地春夏薯多病混生区种植。②春薯密度3000株,夏薯密度3500株左右。③萌芽性好,适当稀排薯。 徐薯18:原系号73-2518,系徐州地区农科所1972年用新大紫为母本,52-4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。 特征特性:顶叶和叶色均为绿色,叶脉、叶基、叶柄均为紫色,叶心脏形带齿或裂单缺刻;中蔓型,茎绿带紫色;薯块长纺锤带条沟,皮色紫红,肉色白;切干率29%-32%,比胜利百号高2%-4%;食味和薯干质量中等,综合性状好,萌芽性好,出苗早而多,生长势强,结薯较早,中期膨大快,后期不早衰,抗旱,耐贮藏,抗逆性强;适应性广,高抗根腐病(烂根病),但不抗黑斑病和茎线虫病。产量表现:1978年引入河南省,经河南省农科院及商丘、许昌、新乡、南阳地区农科所试验,平均鲜薯较胜利百号增产25%,薯干增产40.6%。现在全省各地都大面积种植,目前仍是河南省当家品种。 栽培要点:丘陵、山区、平原春夏薯均可种植。②春薯每亩3000株左右,夏薯每亩3500株左右。③注意防治黑斑病。④栽插时浇足窝水,地上部留3片叶。⑤茎线虫病地区不宜种植。 梅营1号 品种来源:由正阳县新优良种研究繁育示范中心杂交育成。 品种特征:顶叶绿色,叶脉紫色。叶片心脏形。茎绿色带紫,中蔓。薯块纺锤形,皮色紫红,肉白色。结薯集中,薯块整齐,大薯率高,萌芽性优。熟食味道面甜,食用与打粉兼用。耐旱、耐肥。 产量表现:该品种突出优点是“两高一优”,即产量高、淀粉率高,品质优良。经驻马店、周口、平顶山、许昌及湖北、武汉等多地试种,该品种增产性能突出,平均每亩(666.7平方米)产春薯4000千克以上,夏薯3000千克以上,比徐薯18增产10%-20%以上。经过农业部测试中心分析化验,该品种淀粉率高达26.07%.比徐薯18提高5%-6%,是目前淀粉含量最高的甘薯新品种。另外,该品种鲜薯每100克含粗蛋白1.3496、粗纤维1.11%、维生素c27.8毫克,品质优良。 栽培要点:适合丘陵、山区、平原春夏薯加工区种植。栽种时注意深耕足肥。高产田氮、磷、钾适宜比例为1:1:2;壮苗早栽;埂栽密植;适宜栽种密度每亩(666.7平方米)春薯 3500-4000株,夏薯每亩(666.7平方米)4000-4500株;促控结合,少施氮肥,多施钾肥、磷肥。一般情况下,每亩(666.7平方米)施有机肥5000千克,过磷酸钙20-25千克,硫酸钾 20-25千克。注意控制旺长,防旱排涝。 豫薯13号 品种来源: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济 78066为母本,绵粉1号为父本,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。 该品种的突出优点是高抗多种病害(如抗茎线虫病,高抗根腐病),抗旱,淀粉增产明显,萌芽性好,出苗早,苗多,苗壮。适宜多病区淀粉加工和商品苗市场需求;每亩(666.7平方米)产鲜薯2043.1千克,薯干单产616.0千克,淀粉单产406.0千克,分别比徐薯18增产11.5%、11.4%、11.5%。烘干率29.8%,淀粉率19.6%。薯干品质优良,熟食味较好。 特征特性:该品种顶叶绿色,叶脉绿带紫,茎色绿,叶片深复缺刻形,叶片较大,蔓长中等;地上部长势强。薯块纺锤形,茎皮紫红色,薯肉白,且萌芽性特别好。 栽培要点:适宜河南省各地春夏薯多病混生区种植。春薯密度每亩(666.7平方米)3000株,夏薯密度3500株左右。萌芽性好,适当稀排播。 皖薯3号 该品种淀粉含量高,是以淀粉为原料的工业用夏薯新品种。简介如下: (1)品种来源:由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用徐薯18和l4-5,通过有性杂交的实生苗选育而成。 (2)特征特性:茎尖及叶片均为绿色,叶脉紫色,叶片为心脏形或带浅复缺刻,叶片较大。茎绿带紫色,较粗壮,分枝数 10-12个,长度中等,属匍匐型品种。薯皮红色,薯肉白色。结薯早,较集中紧凑,大、中薯块率80%以上,甘薯主要营养成分以薯干基平均值计算,蛋白质3.9%,淀粉77.35%,总糖量 5.27%。在1990年-1991年,全国北方大区甘薯新品种区试验中,夏薯两年平均薯干产量比徐薯18增产10.9%。1992年在全国北方大区夏薯生产试验中,鲜薯产量15.2吨/公顷,比对照品种徐薯18增产15.2%。 在田间生产中,耐旱耐湿性较强。耐贮藏,高抗根腐病,较抗黑斑病,不抗茎线虫病。 (3)栽培要点:以采用较高温度(32摄氏度-35摄氏度)育秧,稀排薯为宜。合理种植密度,夏薯5.25万株/公顷。基肥用优质有机肥掺过磷酸钙375千克/公顷,插秧后20天追复合肥225-300千克/公顷。生产过程中,注意综合防治病虫害。 (4)适应范围:该品种在1992午安徽省和1994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均通过审定。根据统计,1988年-1992年安徽省蚌埠市累计推广1.27万顷,1992年在宿县地区推广7000公顷,现在安徽省种植较多。 皖薯4号 该品种淀粉含量及甜度较大,薯肉白色,适于食品加工及化工原料用,为工业及食用新良种,简介如下: (1)品种来源:由安徽界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用阜薯2号和农林11号有性杂交种实生苗选育而成。 (2)特征特性:顶叶和叶片均为绿色,叶脉为紫色,茎绿带紫色,薯茎蔓生较长,粗度0.7厘米,每株分株数8个左右。薯块长纺锤形,薯皮红色,薯肉白色,略带紫晕。结薯早,单株结薯4-5块,结薯较集中,薯块整齐,大薯率80%以上。品质以干基平均值计算,蛋白质2.98%,淀粉76.21%总糖量 6.0%。 据1990年-1991年在全国北方薯区试验中,两年平均与徐薯18相比鲜薯增产20.8%,薯干增产23%。1992年在全国北方夏薯生产试验中,鲜薯和薯干的产量分别比徐薯18增产6.5%和12.71%。生长期:春薯150天左右,夏薯120天为宜。高抗根腐病,较抗黑斑病,不抗茎线虫病。耐瘠力较差。 (3)栽培要点:早育苗,适时早栽秧。春薯合理密度为 4.5万-5.25万/公顷,夏薯5.25万-6万株/公顷。该品种耐肥水;宜在耕作层深厚较肥沃的土壤中栽培。 (4)适应范围:1992年和1994年,分别在安徽省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。适合在肥水条件好的、无线虫病的黄淮春薯区种植。适应范围较广。 皖薯197 该品种淀粉含量高、产量大、抗黑斑病,是工业原料用型优良品种,简介如下: (1)品种来源: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用32-12作母本,通过放任授粉的杂交种实生苗后代选育而成,原系80-197,1989年经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。 (2)特征特性:该品种顶尖叶片绿色,叶脉和茎蔓为绿中带紫色,叶片形状为心脏形;茎蔓长度中等。薯块为短纺锤形,薯皮浅红色,薯肉白色或带紫晕。 块根萌发性好,出苗多而且整齐,苗细,质量较差,但是栽后缓苗快;茎叶前、中期生长旺盛,后期不早衰。结薯早,每株结薯数3-5块;大、中薯率70%以上。薯块在前期膨大慢,但中、后期膨大较快,丰产性能好。 经过4年19个点的夏薯区域试验,平均鲜薯产量为29.5吨/公顷,烘干率31%,淀粉含量为25.18%;鲜薯、薯干和淀粉产量分别此徐薯18增产8.64%、12.8%和13.26%。每100千克薯干比杂薯干多出酒精3.13千克。熟食味甘面香甜,切片晒干易干,是一个良好的食用兼工业原料用型高产品种。但在干旱年份增产幅度下降。 高抗根腐病,较抗黑斑病,不抗茎线虫病。 (3)栽培要点:育苗时,稀排薯,以20千克/平方米为宜,以促使秧苗健壮,量不要过大,否则秧苗细弱,影响生长。插秧前施足基肥,早追肥浇水,以促使前期地上部秧苗早长快发,促使其更好的发挥中、后期薯块增重快的优势。 合理密度为春薯4.5万-5.25万株/公顷,夏薯5.25万-6万株/公顷。有根腐病的地块不能种植。生产过程中应注意综合防治病虫害。 (4)适应范围:适宜在安徽省甘薯生产区广泛推广种植。 浙薯2号 该品种结薯早,前期生长快,90天即有好收成;淀粉含量高,是一个工业用型良种。简介如下: (1)品种来源: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1978年用宁薯1号为母本,以近缘植物乌干达牵牛花为父本,通过有性杂交种实生苗选育而成。1988年经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。 (2)特征特性:顶尖浅绿,叶片及茎绿色;叶片心脏形,茎短,中等粗度,属半直立型品种。薯块纺锤形或圆桶形,外形美观。薯皮红色,薯肉浅黄色。单株结薯2-3个。 种薯萌发性中等,秧苗粗壮,长势旺盛。结薯早而较集中,薯块前期膨大快,后期膨大增重缓慢。茎叶生长前期旺,中期稳定,后期有早衰现象。味道属中上等。大薯率高,鲜薯烘干率26%-30%,淀粉含量18%左右。抗黑斑病及耐旱耐瘠能力都比较差。不抗薯瘟病。适宜早收,供应市场。一般生长3个月,产量可达到22.5吨/公顷,比其他品种增产30.5%。该品种适宜同其他作物间作套种。 (3)栽培要点:由于薯块萌发性较差,育苗需要较高温度催芽,以增加出苗率。据该品种前期生长快的特点,如能和其他作物兼作套种,因该品种收获早,可提高光能利用率和总效益。适宜种植在较好的土地上,合理种植密度6万株/公顷左右。夏薯耐贮藏力差,宜用秋薯留种。 (4)适应范周:适宜在浙江省夏、秋薯区肥水好的土地上栽培,一般都能获得较好收成。 |